食盐碘究竟和我们人体的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

             碘(粗碘)摄入量过多也会对健康产生负作用,甚至引起甲亢及其他甲状腺疾病。碘和人们每天食用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糖、维生素一样,是作为一种营养素存在于人体内的。在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过程中必须有碘元素参加,否则甲状腺激素就不能合成。医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:蝌蚪在切除甲状腺后,就无法变成青蛙。因此可以说,碘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微,但它却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,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。 

      人体内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。如果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(土壤、水)含碘量低,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植物含碘量也低,吃了低碘植物和水的各种动物就会缺碘。如果我们长期以含碘量较低的粮食、蔬菜、肉类和水为食物,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良,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幸免的,特别是儿童和妇女。 

      碘(粗碘)如果缺乏,会损害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,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、学习能力低下、生长发育受到影响,这是碘缺乏的危害;造成孕妇流产、早产、死产或者胎儿先天畸形、聋哑;造成地方性甲状腺肿(俗称“大脖子病”),严重碘缺乏会引发克汀病(俗称“呆小症”,有呆、小、聋、哑、瘫等表现)。 

      因碘过量导致的甲状腺疾病不多 

      近年来,时常有人反映,在实行全民食盐加碘之后,临床上的甲状腺疾病病人增多了。专家认为,甲状腺疾病病人的增多与各种因素有关:比如精神紧张、生活节奏加快、就业和生活压力增大;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、病人主动就诊率增加;临床医生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增强;以及环境污染、环境类激素物质的可能作用等等。单纯因为碘过量导致的甲状腺疾病所占比率并不高,将甲状腺疾病病人增多归结为食盐加碘造成的是不科学的。 

      怎样判断体内缺碘? 

      专家表示,判断体内是否缺碘,可以通过检查尿液中的碘或者观察有无甲状腺肿大来确定。 

      1、检查尿碘: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碘能够反映体内碘的水平。吃的碘多,尿中的碘就多;吃的碘少,尿中的碘就少。所以尿碘是判断是否缺碘的一个敏感指标,如果多次检查发现尿碘不足,就应该及时就医。 

      2、观察甲状腺:儿童体内碘缺乏持续3~4个月之后,甲状腺就会出现明显肿大,具体表现为“大脖子”。 

     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,需碘量大,因此儿童是碘缺乏敏感的人群。我国将8~10岁的学龄儿童作为碘缺乏病监测的主要目标人群,通过定期检查他们的尿碘指标和甲状腺肿大情况,就可以判断该地区人群的碘营养水平。

       孕妇需碘量高于常人 

      据悉,防治碘缺乏危害的简便、易行、有效的措施是在食用盐中加碘,加碘盐安全有效。按照标准剂量,食用碘盐可以保证机体每日对碘的生理需要量,如果每人每日摄入5~10克的盐,每天可获得125~250微克的碘,这种剂量既能满足消除碘缺乏危害的需要,也不至于造成浪费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。 

      据介绍,胎儿的碘供应全部来自母体,因此孕妇的需碘量远远高于其他妇女,不仅要满足自身的需要,还要满足胎儿的需求。哺乳期妇女要为婴幼儿哺乳,需碘量也较高。胎儿和婴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和大脑发育关键期。这些因素决定了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婴幼儿都属于特别需要加强碘营养的特需人群。他们除食用碘盐外,还应增加其他来源的碘营养供应,比如增加海产品,如紫菜、海带等含碘食物的食用量,必要时服用碘油丸,以满足特需人群的碘营养需求。 

      碘(粗碘)存在于自然界中,人们主要从饮水、粮食、蔬菜和周围环境中摄取。

   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    浙ICP备2025167734号